近日,山東省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復排的兒童劇《寶貝兒》在濟南劇院上演。全場演出100分鐘,很少聽見孩子的吵鬧聲,觀眾們被劇情吸引,看得十分認真。該劇主演之一、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副院長于楊表示,臺下觀眾寂靜無聲,對于兒童劇演出而言比較少見。究其原因,是觀眾已達到沉浸觀劇的狀態,融入了故事之中。
《寶貝兒》的故事圍繞獨生子女丁放展開:被父母寵為“小太陽”的丁放與伙伴們偶遇小狗“寶貝兒”,卻在遛狗時意外闖入盲人梁爺爺的院子,引發一連串小意外。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,丁放逐漸理解梁爺爺的孤獨,與伙伴們共同將“寶貝兒”訓練成導盲犬。在陪伴老人的過程中,孩子們不僅收獲了成長,更領悟到“真正的光芒應無私照亮他人”的道理。
“吊足觀眾胃口,是《寶貝兒》成功的關鍵。相較而言,近年來新創的一些兒童劇缺少這種意識?!背D陱氖聭騽⊙芯康纳綎|省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孫海翔認為,部分兒童劇的故事結構老套,主要角色全部帶著“任務”上場,人物臉譜化現象明顯。沒有味道的作品,必然讓以青少年為主的觀眾群體少了新鮮感,無法長演也就在情理之中。
《寶貝兒》能夠長演不衰,另一個原因是對人物性格多面性的充分掌握。丁放是鄰里眼中的小壞蛋,上房爬樹,比較淘氣,這樣的孩子在自家小區都能找出來。但是,淘氣的孩子是否一無是處?《寶貝兒》主創團隊寫出了丁放的成長:一開始,他是淘氣孩子的單一形象;隨著故事發展,他展現出自己在父子關系、鄰里關系、朋友關系中熱情單純的一面,最終和小伙伴一起幫助孤獨老人馴育導盲犬。
“在演出中傳承,在傳承中發展”是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復排《寶貝兒》的核心理念。作為一家擁有40多年兒童戲劇創作演出經驗的專業院團,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以“打造優質兒童劇”為使命,曾多次斬獲國家級獎項,成為眾多泉城家庭觀看兒童劇的首選。
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主要負責人任曉坪認為,舞臺藝術創作最忌諱的就是好人全好、壞人全壞。藝術源于生活,生活的經驗告訴大家“人無完人”。尤其在兒童劇的舞臺,更不應該出現刻板形象。創作者一旦開始憑空捏造,孩子們會迅速指出其中的錯誤。
獨居老人、父子關系、青少年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……作為一部1997年立上舞臺的兒童劇,《寶貝兒》談論的許多問題在當下仍有重要意義?!耙虼耍粌H能得到孩子們的喜愛,還能吸引家長,大家都能在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?!比螘云赫f。
據統計,1997年至今,《寶貝兒》累計在全國演出超2500場。目前,山東還沒有其他舞臺藝術作品達到如此高的演出場次。孫海翔認為,除了主題立意、演員表演、主創策劃等,業界還應該學習該劇劇目創作保持的時代氣息。時隔近30年,《寶貝兒》所關注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在當下仍然存在。這也許就是它長演不衰的重要原因,因為大大小小的觀眾,都在看劇的過程中找到了認同感。(記者 蘇銳)

《寶貝兒》演出現場
微博
微信
APP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