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,齊魯大地的“文化日歷”再續新篇:南有第十屆墨子魯班科技文化節匯聚業界大咖,西有第十七屆江北水城·兩河明珠(聊城)葫蘆文化藝術節喜迎八方來客。
回望文化山東的一年四季,百花齊放的地理標志性節慶活動,已然繪就絢麗而又多元的文化圖譜。從陽春白雪的學術殿堂到人間煙火的市集街巷,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節慶活動,作為產業山東發展活力的直觀呈現和文化山東與時俱進的活化載體,處處展露著區域發展的內生力量。

百花齊放
系列主題文化節慶活動是多元齊魯文化的生動呈現。
墨子魯班科技文化節以滕州歷史上最為璀璨的明星人物——“科圣”墨子和“工匠鼻祖”魯班為主題,融合智慧與文化,吸引人文與自然科學專家學者與會。葫蘆文化藝術節則以聊城當地特色產品“葫蘆”為載體,融合“福祿”文化傳統,傾力打造融合產業、文化、旅游、商貿為一體的城市品牌。
其實,遠不單單是滕州和聊城。放眼山東各地,類似的主題文化節慶活動,早成“百花齊放”之勢。諸如孔子文化節、黃河·泰山文化節、泉水節、啤酒節、風箏節、齊文化節、書圣文化節、牡丹節、辣子雞美食文化節、海島文化節、金沙灘運動文化節等,早已盛開于山東大地的四面與八方。
它們是文明互鑒的齊魯窗口。作為山東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,每年9月,孔子文化節匯聚四海賓朋,以莊嚴隆重的祭孔大典,共同感受中華文脈的生生不息。
它們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自覺。齊文化節圍繞“變革、開放、務實、包容”的齊文化精神,深挖歷史智慧。臨沂書圣文化節聚焦書法藝術,讓王羲之的書法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光彩。墨子魯班科技文化節則另辟蹊徑,挖掘古代科技智慧,為“山東制造”注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。
它們是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。菏澤依托“牡丹之都”的資源優勢,以花為媒、文化搭臺、經濟唱戲。棗莊從地方美食切入,打造消費升級引擎。濟南國際泉水節更是將城市獨有的泉水資源與民俗展演、音樂狂歡、親子互動相結合,讓“泉城”品牌愈加熠熠生輝。
它們是百花齊放的時代華章。山東文化藝術節和大眾藝術節作為省級層面的綜合性藝術盛會,涵蓋戲劇、音樂、舞蹈、美術、書法、攝影、民間文藝等藝術門類,成為山東藝術創作的“閱兵式”。
這些主題突出、層次分明、類型豐富的文化節慶活動,既有承載文化戰略的宏大敘事,又有深入街巷田間的煙火氣息,共同構成一個多元共生、和諧互動的區域文化生態圈。

節節升高
重要的不是節慶的數量,而是內容的質量。毋庸諱言的是,當前的山東系列主題文化節慶活動,始終保持著“節節高”的進階特征。
首先是定位“高”。過去一段時間里,有些活動名為節慶,實為地方性的文化展演與物資交流。相形之下,山東的頭部節慶已自覺肩負起更為崇高的使命。
孔子文化節便是典范。它早已超越了單純紀念孔子的范疇,通過設置“孔子教育獎”、舉辦世界文明對話,將一場地方活動升格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文化盛事。有著22年歷史的齊文化節則深入挖掘“變革、開放、務實、包容”的精神內核,將其與當代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相連接,尋求區域發展的文化內因動能。而黃河文化旅游節等新興節慶,更是直接呼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,體現服務大局的擔當。
其次是融合“深”。一個可見的趨勢是,過往“文化搭臺,經濟唱戲”的模式正在被顛覆,代之而起的是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深度融合。
融合體育。泰山國際登山節完美結合文化與體育精神,讓參與者在攀登中感悟“會當凌絕頂”的豪情;煙臺金沙灘國際運動文化節讓“運動”成為一種時尚的文化生活方式。
融合旅游。作為“以花為媒”的典型案例,牡丹文化旅游節更將“一次性”的賞花觀光,轉化為對城市品牌的長久關注,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從“門票經濟”到“綜合消費”的轉型。
融合商業。棗莊辣子雞美食文化消費季、齊魯小吃文化節等,通過“舌尖上的味道”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文化IP,直接驅動消費,再次證明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經濟業態。
再者是形式“新”。科技的賦能與理念的革新極大改變了節慶的參與模式,推動曾經的單向傳播向沉浸式互動體驗的迭代升級。比如“全球云祭孔”活動,利用現代傳播技術,將遍布世界各地的文廟和儒學愛好者聯結在一起,實現了跨時空的文化共鳴。以技術革新為依托的內容形式創新,讓傳統文化突破博物館的櫥窗限制,成為青年群體喜聞樂見爭相“打卡”的潮流體驗。
從數量增長到質量提升、從單一展示到多元融合、從地域品牌到全國乃至國際影響。百花齊放、節節升高的系列主題文化節慶活動,已然昭示出一個文化大省的強省之力。

未來之路
登高望遠,方知前路漫漫。矢志不移地推進文化強省建設,還需文化節慶活動做出更多創新示范。
文化的根本魅力在于與時俱進。文化節慶活動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的具體表現,需要深度熔鑄時代精神釋放發展勢能。
可喜的是,深度融通古今的內涵建設和形式創新,始終貫穿于系列文化節慶活動之中,持續驅動著地方特色文化節慶活動的品牌化發展。
深化內涵建設,強化節慶品牌的獨特性。恰如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學典教授所言,“儒家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修身齊家、重視倫理的文化根基,墨子思想則為現代工商社會提供了務實創新、互利共贏的價值指引。二者結合,才能讓傳統文化更好地服務于當代發展,這也是此次研討會的深層意義所在。”著力聚焦古代科技智慧與現代創新對話的墨子魯班科技文化節,正在通過獨一無二的文化內核建設,拒絕“千節一面”、謀求“一枝獨秀”。
拓展互動空間,提升品牌情緒價值。節慶的核心是“人”,一個成功的節慶必然是全體參與者的節日。如何讓“旁觀者”變為 “參與者”與“代言人” ?“百花齊放”的文化節慶活動要想真正從百花叢中脫穎而出,就必須擺脫“節目單”的競爭,轉向用戶體驗的競爭。尤其是在情緒價值驅動力越發突出的當下,如何設置更多讓參與者 “動手、動心、動情” 的環節,創造獨特的記憶點,必然是口碑效應的決定性因素。
完善評價體系,聚焦品牌長遠發展。十幾年前,各類節慶活動一度泛濫,經過規范和約束后,應該說,當前得以延續的節慶活動都是品牌化建設的樣板。在這一情形之下,持續優化節慶活動的效果評估,更顯重要。也唯有超越“人次”和“收入”的單一維度,更多聚焦“文化傳承度”“群眾滿意度”“品牌美譽度”“產業驅動度”等系列綜合評價,才能更加專注于節慶活動的文化浸潤力和社會影響力建設。而這都是節慶品牌深化塑造的應有之義。
節慶活動不是一時的熱鬧,而是以創造性轉化驅動創新性發展的實踐。當每一場節慶都能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IP,當每一次體驗都能成為一次深刻的文化認同,文化節慶里的齊魯氣象,將會愈加宏大和璀璨。(記者 石念軍)
微博
微信
APP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