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22日晚,當奧體中心的燈光照亮東荷體育館的穹頂,“畢業 當燃在濟南”2025屆大學生畢業典禮的舞臺化為一座青春的磁場。這是濟南連續第五年以城市之名,為高校畢業生舉辦的最高規格的畢業典禮。
年輕人到底喜歡什么樣的城市?
在這個月智聯招聘聯合“澤平宏觀”團隊推出的《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:2025》報告里,濟南位列全國第11位,在山東上榜城市中位居首位,也是北方城市中除北京外排名第一的城市。
榜單背后,藏著當代年輕人選擇留在這座城市的深層邏輯:要事業生長性,更要生活呼吸感;慕產業東風,亦戀城市溫情。
正如此次畢業典禮上市委書記劉強所言:“濟南對大學生就業創業不是簡單的吸納,而是雙向的奔赴與深度的共鳴,更是濟南這座城市與大學生的彼此成就。”
破壁生長:在現實土壤中播種理想
2022至2024年,濟南市新增城鎮就業56.8萬人。具體到大學生層面,駐濟高校中,平均每三個畢業就業的大學生里,就有一位在濟南工作。
能夠受到大學生的青睞,濟南做對了什么?
從硬實力方面來講,大學生留不留在濟南,取決于有沒有適合年輕人發展的事業平臺和創新資源。在這一點上,我們能從書記的致辭中,了解到濟南目前已經具備了3個特點。
第一個特點,濟南有充足的就業崗位,底氣來自持續壯大的產業基礎。
濟南是中國軟件名城、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、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、國家工業互聯網建設示范區。經過多年的發展,濟南已經形成了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、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、精品鋼與先進材料、生物醫藥與大健康、現代金融等優勢主導產業。從近3年大學生就業情況看,畢業生的擇業方向與濟南的產業優勢是高度契合的。
第二個特點,濟南有多樣的就業選擇,能為不同專業人才提供精準發展賽道。
作為山東省省會,濟南企事業單位眾多,對促進大學生就業起到了重要作用。比如去年以來,全市累計發布事業單位招聘計劃1.1萬多個,開發青年就業的見習崗位3萬多個,市屬的國有企業新增就業崗位中,高校畢業生招收比例超過了65%。在山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“最具吸引力”系列榜單中,濟南5個區入選全省最具吸引力城區10強、濟南高新區入選高新技術開發區10強,34家國企入選國有企業100強,27家民企入選民營企業100強。
第三個特點,濟南有完善的就業服務。
近年來,濟南持續構建覆蓋高校畢業生職業規劃、技能培訓、崗位對接、穩崗支持、終身成長的全鏈條就業服務體系,幫助畢業生順利完成從“校園”到“職場”的轉變。通過出臺《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40條》等一系列政策,既支持大學生找工作,也支持用人單位穩崗擴崗;既支持應屆生盡早就業,也積極為往屆未就業人員推介崗位、提供培訓指導。2024年,全市支持用人單位的穩崗擴崗的財政資金達到5.42億元,金融機構發放的穩崗擴崗的專項貸款達到24.8億,為大學生提供補貼性職業培訓1000多期,覆蓋4.2萬人次。
情緒共生:讓情感根系深扎泉城
一座青年友好的城市,既關心你飛得高不高,也關心你飛得累不累。
濟南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,是詩圣杜甫筆下“海右此亭古,濟南名士多”的人文厚土,是元代地理學家于欽眼中“濟南山水甲齊魯,泉甲天下”的靈秀之地,亦是現代民謠里“我抬眼是千佛山的輪廓,我閉眼是大明湖和護城河”交織的煙火人間。
當畢業生們在城市中尋找理想棲居地時,便會發現這座城市擅長將宏大敘事拆解為具體可感的“小確幸”。
比如,政策圖譜里的“精準共情”。
濟南的人才政策從來不是冰冷的條文,而是充滿生活智慧的“城市情書”。
今年3月26日,濟南發布了《濟南市人才政策“雙30條”(2025版)》,這是該政策兩年之內的第三次迭代。針對不同層次、不同領域的人才,設計差異化支持措施,構建起涵蓋頂尖人才、產業領軍人才、青年創業人才、技能人才的全鏈條人才支持體系和人才引進、培養、使用、評價、激勵等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。
比如濟南,城市IP里的“生活敘事”。
當“我在濟南剛剛好”的城市人才IP刷屏朋友圈,折射的是濟南對青年心理的精準洞察。
首創全城大學生“開學,筑夢在泉城”“畢業,當‘燃’在濟南”雙典禮;以人大立法形式,將每年的6月12日設立為“海右人才日”,并在6月12日至7月12日期間舉辦“海右人才節”;連續舉辦三屆中國·濟南高層次人才招引大會。無數個“剛剛好”的生活場景,涵蓋了青年人才“吃、住、行、醫、游、娛、購、婚、育”的方方面面,彰顯了濟南對人才最大的尊重和敬意。
近年來,濟南深入踐行“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”理念,全力構筑“天下泉城、人來無憂”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,建立完善“一節一賽、一會一禮、一校一行+海右人才傳播矩陣”“6+1”人才招引體系。數據顯示,2024年,濟南新增青年人才超過15萬人,人才資源總量突破287.5萬人,連續3年獲評“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”,入選2024年“全國人才友好型城市”。人才,正成為這座千年古城實現新跨越的“發展密碼”。
同頻共振:與年輕心跳合奏未來
濟南正在創造一種新型城市契約:青年敢押注青春,城市必兌現成長。對于自主創業的畢業生,這片熱土正在提供全方位的服務。
真金白銀的資金支持。
年輕人才創辦個體工商戶,可以申請2000元的一次性的創業補貼和最高3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;創辦小微企業,可以申請1.2萬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和最高4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。2024年,濟南市共發放2600多萬元的創業補貼和18億元的創業擔保貸款,助力了近萬名大學生追逐創業的夢想。
豐富多元的載體平臺。
濟南有各類科技企業孵化載體207家,眾創空間140家,專門為同學們打造的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可以提供最長3年的免費服務。濟南還打造了博士創新創業園、留學人員創業園等特色載體,幫助創業者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空間。
鼓勵創業的濃厚氛圍。
中國(濟南)新動能創新創業大賽已經連續舉辦了8屆,濟南市創業大賽已經連續舉辦了7屆,創業泉城訓練營已連續舉辦了9期,構建起創業培訓、創業輔導、項目路演、成果轉化、產品推廣等全鏈條的服務生態。比如在人工智能領域,今年濟南為創業開發者提供了5個一的“大禮包”,即100個小時的GPU資源、100個AI前沿算法、100TB開放數據集、100個AI應用開放場景,以及100處AI創業開放辦公區域。
一個人選擇一座城,是信任;一座城遇到合適的人,是幸運。
人才,就是濟南“最想留住的幸運”,一起創造新的未來。(文字 范明昱 編輯 胡中喆)
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、大眾網·海報新聞